当前位置  首页 >  商标资讯中心 >  乌审召镇:以绿为底绘美景生态发展两相宜

乌审召镇:以绿为底绘美景生态发展两相宜

  • 作者: 十象商标新闻 发布时间:2024-01-12 17:46:00
  • 摘要

    深处毛乌素沙地腹部的乌审召镇,素有牧区“大寨”的美誉。曾经,这里风沙肆虐,黄沙漫天,自然环境恶劣,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面对严酷现实,乌审召各族干部群众用勤劳和智慧固沙换绿,实现了生态逆袭,创造了从“沙进

  • 深处毛乌素沙地腹部的乌审召镇,素有牧区“大寨”的美誉。

    乌审召镇:以绿为底绘美景生态发展两相宜图
  • 曾经,这里风沙肆虐,黄沙漫天,自然环境恶劣,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面对严酷现实,乌审召各族干部群众用勤劳和智慧固沙换绿,实现了生态逆袭,创造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奇迹。

  • 如今,风沙渐行渐远,沙海披绿装,荒漠变绿洲。在牧区“大寨”精神的感召下,乌审召人逐绿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止,放眼乌审召大地,一幅壮美的生态发展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 近年来,乌审召镇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秉持“绿色信念”,追寻“金色愿景”,建设沙地牧区“生态镇”的战略定位,让良好的自然生态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十象商标生活的福祉,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 夯实绿水青山本底,生态优势更加彰显

  • 绿色,是乌审召镇最鲜明的底色;生态,是乌审召镇最自豪的招牌。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厚植绿色优势,提升高质量发展成色,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 过去五年间,累计完成重点公益林管护70.15万亩,落实京津风沙源治理1130亩,实施阿里巴巴“蚂蚁森林”绿化项目2万亩,各类造林项目6.4万亩。坚定不移执行禁休牧、草畜平衡政策,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修复工程。积极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扎实推进环湖生态治理、河湖淖尔补水等生态建设项目,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

  • 目前,全镇生态治理总规模达到230万亩,植被覆盖率达82%,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全国绿色名镇”“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地”“市级园林绿化示范城镇”“第四批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一项又一项荣誉的获得,是肯定也是激励。

  • 满目皆美景,无处不风光。绿意宛如一股和畅春风吹润着这片热土,一个天蓝云舒、广漠笼翠、优美如画的乌审召镇已款款而来!

  •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作为我国北方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每年春秋两季,乌审召镇境内的合同查汗淖尔湖、达瓦淖尔湖都会迎来成千上万只遗鸥、天鹅、灰鹤、赤麻鸭、鸬鹚等20多种珍稀鸟类在此栖息觅食。

  • “近年来,随着政府不断加大生态修复治理力度,优化河湖生态环境,来此过境的栖息候鸟数量和种类逐年增加。”当地森林公安也加强了巡护、救助力度,为候鸟安全迁徙保驾护航。

  • 这里不仅是鸟类的天堂,也是观鸟的胜地。迁徙季节,蓝天白云下,成群结队的候鸟尽情嬉戏游弋,或悠闲觅食,亦或迎空飞舞,姿态万千,啾啾鸟鸣声声悦耳,翩翩身影与清澈湖水相映成趣,这正是乌审召镇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斐然的生动写照。

  • 着力做好“两山”转化,生态红利不断释放

  •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乌审召镇立足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做深做实“绿色富民”文章,奋力书写“两山”转化答卷,全面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绿水青山的金山银山“成色”越来越足。

  • 特色农牧产业多点开花。乌审召镇以牧区“大寨”品牌为引领,推行“党建联合体+产业联合体”的发展模式,西部区域打造“生态牧场”联合党委,以鄂尔多斯细毛羊和乌审草原红牛为主导,大力发展“种养结合、为养而种、生态循环、适度规模”的现代化生态畜牧业,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加工销售“枣饼”“炒米”“风干肉”“奶制品”等特色产品;东部区域打造“美丽田园”联合党委,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推动小杂粮、板蓝根、黄芪等特色作物集中连片发展,依托中乃村冷链、浩勒报吉酒厂扩大红葱、高粱等种植规模,以就近仓储、产地原材料供给优势提升农牧民收入。2021年,全镇7个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15万元以上,总收入达291.93万元。

  • 近年来,中乃村依托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质疏松、耕层深厚、日照充足等优势条件,大力推广小杂粮、红葱、中蒙药材等特色种植,形成“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牧户”发展模式,带动中乃村及周边800余户农牧民直接受益,每户年增收2000元左右。2021年,村集体经济仅小杂粮的销售收入便达30万元。

  • “乌审贡”牌清香型白酒则是乌审召镇发展特色产业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 位于乌审召镇东北部的浩勒报吉村,因村内水资源丰富,盛产自流井,且水质优良,被誉为“泉乡”。

  • 2018年以来,浩勒报吉村结合自身水源地、高粱产区以及交通便利优势,与鄂尔多斯蒙酒酒业有限公司合作,以当地作物高粱为原材料,配以优质地下水资源,纯粮固态法蒸馏酿造“乌审贡”牌清香型纯粮白酒,形成了“订单种植高粱作物--生产酿造纯粮白酒--利用下游产品酒糟反哺育牛”的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

  • 酒厂自正式运营以来,每年可生产纯粮原酒100吨以上,累计销售收入近400万元,生产酿造的“绿乌美品”商标“乌审贡”牌系列白酒更是获评2020年度内蒙古自治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

  • 生态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2019年7月26日,鄂尔多斯市党员教育现场教学点、乌审旗党员教育现场教学点、乌审旗廉政教育现场教学点和乌审召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揭牌仪式在牧区大寨博物馆举行。2020年5月25日,牧区大寨体验式生态教育基地正式启动。2020年11月17日,毛乌素沙地生态治理旅游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开工……这些既是乌审召镇弘扬牧区“大寨”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推动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清晰缩影。

  • 依托牧区“大寨”源头优势,乌审召镇积极培育以“红色基因+绿色信念”为内涵的生态教育体验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培育生态经济和生态产品,重点打造初始治沙地、牧区大寨中心、牧区大寨故事文化长廊等9处牧区大寨源头文化展示点,构建起从乌审召嘎查到布日都嘎查的“老树讲生态”生态教育项目,进一步挖掘展示红色革命文化,形成牧区大寨党员干部培训教育基地和生态文明体验教育基地。2021年,牧区大寨生态教育基地累计接待培训人数2.67万人次,通过生态教育辐射带动农畜产品销售以及租赁等各类经营收入达69万元。

  • 毛乌素沙地生态治理旅游示范基地这一项目的实施,也将为全旗草原生态保护治理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展示推广草原生态治理及“智慧牧业”发展模式,在新征程上助力实现绿色乌审高质量发展。

  • 塑造宜居城乡环境,生态福祉持续增进

  •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安居乐业,一个宜居的环境至关重要。

  •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乌审召镇将深入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重要民生工程,用百姓的“获得感”来检验民生改善的含金量。2021年,累计依法拆除违建彩钢房276处,清理木头栅栏、棚圈等私堆乱放环境乱象1249处,影响公共消防安全通道违法建筑12处。组织清理镇区沿路沿线死树枯树1000余棵、各类建筑、白色垃圾1300余吨、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257吨、嘎查村内水塘29口、沟渠682公里。全镇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收集清运覆盖率达到100%。

  •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空气更好了”“环境更美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切身感受。

  • 走进乌审召镇巴嘎淖尔村,目之所及,处处透露着整洁优美,不少村民庭院门口的“最美家庭”流动门牌分外醒目。

  • 为培育文明乡风、共建美丽环境、共享美好家园,巴嘎淖尔村通过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活动,调动起村民主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从整理自己的小庭院开始,以“小家美”促“大家美”。

  • “以前周边卫生环境比较差,院子里面也乱糟糟的,现在可不一样了,大家都很自觉地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卫生环境比以前好了很多,我们家还是村里的‘最美家庭’呢。”站在自家的小院里,村民王树林笑着说道。

  • 不仅是王树林家,自“最美家庭”评选开展以来,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屋内物件摆放整齐,家禽家畜圈养有序。良好的人居环境既给村民生活带来了健康、提升幸福感,又给乡村带来了新气象、新面貌。

  • 为切实增强城镇绿色宜居的生态本底,让绿色福祉惠及百姓,乌审召镇以“扩绿、添彩、增色”为目标,大力开展镇区绿化美化工作,以“绿”提升城镇颜值,彰显美好生活品质。

  • “这两年绿化做得特别好,马路边绿树成荫,绿化带里姹紫嫣红。来这里走走,心情都好起来了。”居民李阿姨说起身边的变化,幸福感油然而生。

  • 推窗见绿、出门见景、行路见荫,田园般的秀丽风景使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自然之美、生态之美。

  • 以梦为马,行者无疆。下一步,乌审召镇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资源,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引进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这些项目的储备和实施,拓宽了高质量发展的绿色路径,也必将力促牧区“大寨”乌审召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发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区核心地位更加彰显。

  • 生态乌审召,正积蓄力量,朝着诗和远方奔去!(李文慧)

顾问图片
还有“商标购买”的更多问题?,提交信息立即获取解答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