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商标资讯中心 >  商标价值评估数据结论

商标价值评估数据结论

  • 作者: 十象商标 发布时间:2024-01-12 21:17:30
  • 摘要

    1.区域公用商标已成为独特的农产品商标力量。2.商标价值持续增长但增幅趋缓。3.商标收益整体向上,发展良好,但差距明显。4.商标强度乘数快速提高但差距显著。

  • 以CARD理论模型为工具,在2009—2012四年间,我们对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商标在2006—2011年间发生的大量数据进行了科学分析与专业研究。8轮调查与研究评估,得到了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商标在商标价值拥有、商标收益值、商标强度及其商标强度乘数高低、商标忠诚度因子水平等方面的数据结论。这些数据结论反应了我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商标的历史与现状,更反映了存在的问题。

    商标价值评估数据结论图
  • 1.区域公用商标已成为独特的农产品商标力量

  • 如前述,四年间,参与CARD模型及其应用评估的中国区域公用商标达到6173个商标,其中,2009年参评商标为639个,2010年参评商标为1522个,2011年参评商标为1709个,2012年参评商标为2303个。单从数量上看便可知,地大物博的中国,为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商标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且各地区的商标经营者已经开始走上了以打造区域公用商标为抓手,管理区域资源,发展区域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商标农业道路。这说明,我国已拥有了众多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商标类型。这些商标,大多已经获得了集体商标或地理商标,有的已是中国驰名商标,但更多的商标,是近年来注册、经营的区域公用商标。这些商标的主体多数为政府、协会、合作社等,但也有少数属于区域资源委托企业经营管理。

  • 数据显示,一些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其农产品区域公用商标的建设不仅促进了地方特色农业经济增长,改变了农民的生活现状、提高了生活水平,还能改变作为弱质产业的中国农业的面貌,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贡献力量。

  • 2.商标价值持续增长但增幅趋缓

  • 调研显示,大多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商标没有完备的信息库,真正具有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的商标并不多,大量的商标仍然只占据区域性市场的一个角落,并没有形成强劲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大量的区域公用商标都无法对商标进行价值评估。换言之,众多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商标尽管在法律意义上已经完成了商标注册等过程,但并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信息体系、个性特征、市场反应力等,从某种意义上,它们只是一个商标及其产品而已,而没有建立自己的商标个性,更没有经过传播达到与消费者的友好关系、对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因此,数据显示,大多商标的商标价值虽持续增长,但价值增幅趋缓。这一评估结果在“商标价值”部分“100个连续跟踪评估商标价值”分析中可以看到。特别值得注意的数据是,100个被连续跟踪评估商标的商标价值的最低值持续呈现增长趋势。2010年较2009年增长近80%,2011年较2010年提高185%,2012年较2011年提高41%;100个连续跟踪评估商标不仅保持了年度平均价值的上升态势,且各品类平均值也呈现整体上升态势。100个连续跟踪评估商标的商标价值最高值也有相应提升,但提升幅度逐年放缓,均低于4%以下。不同品类商标的商标价值平均值相差甚远。数据显示,2009—2012年间的评估结论中,不同品类参评商标的商标价值平均值第一位均为粮油商标,蔬菜(2009年、2010年、2012年)与水产商标(2011年)为第二位,水产(2009年、2010年、2012年)或蔬菜(2011年)为第三位,畜禽(2009年)、茶叶(2010年)、果品(2011年、2012年)为第四位,中药材商标基本在最后一位。值得注意的是,2009—2012年间,参评的果品商标、茶叶商标价值不断提升;水产商标价值区间的变化,体现了由中低端商标居多逐步向高中低均衡发展的趋势过渡的状态;参评粮油商标及其价值变化后面,可发现在中国传统的粮食及油料主产区之外,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粮油产区作为后起之秀,大力发展特色商标,并迅速崛起的现象;被视为中华文化表征之一的中药材商标,其价值区间整体以5亿元以下为主,亟待价值潜力的培养和发现;在平均价值的具体比较中,果品、茶叶、中药材、畜禽、粮油等商标的平均价值的环比增长幅度呈现下降态势。其中,茶叶商标最为突出,其环比增长从44%降到12%再到10%。其次为中药材和果品。蔬菜、水产、粮油类参评商标的商标价值呈现从较高点回落到低位再逐步升高的曲线变化。可见,不同品类的商标价值呈现出差距。

  • 3.商标收益整体向上,发展良好,但差距明显

  • 商标收益整体向上,发展良好。数据显示,参评商标的商标收益整体向上,发展良好,但不同品类之间、不同商标之间的商标收益差距明显。这一结论可从“100个连续跟踪评估商标的商标收益”数据分析中得到。

  • 商标收益正面促进商标价值提升。这一结论从数据显示的商标收益与商标价值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可得到。商标收益高的商标,其商标价值也高;商标收益低的商标,其商标价值也低。总体上,商标收益正面促进了商标价值的提升。但数据也说明,商标效益增长相对商标价值增长更为显著。商标收益差异显著。

  • 商标收益呈现出五大差异:品类差异、商标差异、区域差异、溢价能力差异、平均商标收益差异。100个连续跟踪评估商标的数据显示了这一结论。如,不同品类的商标收益呈现差异。粮食类商标以量取胜,其商标收益远远高于参评商标的平均水平,而茶叶类商标的单位溢价高于其他品类。同为果品商标,苹果类商标的商标收益占位第一。不同商标的商标收益差异显著,同为粮食商标,但商标收益的高低值相差悬殊。不同区域的商标收益差异大。如浙江、福建两地的茶叶商标的收益远高于其他地区,商标收益前十强中,浙、闽两地茶叶商标走在前列,作为我国粮仓的东北地区,其粮食商标效益已得到了长足体现。不同商标的溢价能力差异巨大。如西湖龙井、碧螺春、安溪铁观音的溢价能力高,超越了其他所有参评茶叶商标。商标单位收益差异大。一些商标,借助规模大、量大,得到了较高的商标收益,但单位收益低;一些商标,虽然规模不大,整体商标收益不高,但单位收益高。如将安溪铁观音与西湖龙井作比较可见,前者生产规模大,故整体商标收益高;后者生产规模小,但单位商标收益高。4.商标强度乘数快速提高但差距显著

  • 商标强度及其乘数得到快速提升。2012年的评估数据中,商标强度乘数的平均值为17.63,比较2009年的10.61,整整提高了7.02。这说明,从2006年到2011年这五年时间里,100个连续跟踪参评商标的商标强度得到了快速提高。

  • 不同商标的商标强度及其乘数相差悬殊。(1)商标带动力。数据显示,参评商标的商标带动力最低值与最高值之间相差77.7。这说明,不同商标的区域贡献度相差非常悬殊。多数商标对区域内的企业、农户真正起到了商标背书的作用,带动了大量企业成长与农户致富,且对区域形象、区域经济、区域文化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而有的商标,则对区域内的企业与农户没有体现出一个好商标的背书意义,无法提升产品的溢价能力,无法塑造产品的商标美誉,对区域各个方面的影响力微弱、贡献度较低。商标强度及其乘数的悬殊差距不仅在不同地区、不同品类的商标上被反映,更在同一地区的多个商标上被反映。如安溪铁观音与安溪黄金桂、福鼎白茶与福鼎槟榔芋。(2)商标资源力。数据显示,大部分农产品区域公用商标都有丰富的可资利用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环境资源,但是,在利用资源力的问题上,也呈现出差异。有的商标重视资源,并对其善加利用,有的商标则不重视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更不懂得如何进行资源整合。(3)商标经营力。数据显示,参评商标的商标经营力相差悬殊,最大值为96.15,最小值为47.7,两者之间相差48.45。虽然整体平均值为81.77,是商标强度“五力”中的最高平均值,反映了较好的商标经营力,但在2012年被评估的487个商标中,商标经营力数值90分以上的,只有88个商标。这说明,大部分农产品区域公用商标的经营力尚需提高。(4)商标传播力。虽然区域公用商标大多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脉,这让商标的传播力具有先天优势。因此,大部分参评商标的商标传播力水平位于70~80之间,但是,只有参评商标总数的2%商标的商标传播力在90以上。(5)商标发展力。数据显示,商标发展力的平均值是商标强度“五力”中最低的。虽然其最高值为92.25,但最低值为49.01,平均值为70.67。

  • 商标强度及其乘数对商标价值起到明显作用。数据显示,商标强度及其乘数与商标价值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商标强度及其乘数高,则商标价值相应高,商标强度乘数低,则商标价值相应低,反之同理。

  • 5.商标忠诚度因子成为难题

  • 商标忠诚度因子平均值下降,显示价格波动幅度加大。数据显示,2006—2011年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商标的商标忠诚度因子平均值连年下降。

  • 从整体而言,商标的商标忠诚度因子与商标价值并不具有显著相关性。商标价值提升并不是商标忠诚度因子在起关键作用。

  • 不同品类商标的忠诚度高低悬殊。果品商标的价格上升或下跌幅度较大,商标忠诚度因子高的商标不多。柑橘类、枣类商标的商标忠诚度因子最低,苹果类最高;蔬菜商标的商标忠诚度因子平均值低于整体平均值,个别商标的忠诚度因子极端低,拉低了整体平均值;茶叶商标的忠诚度因子平均值在2012年评估数据中出现反常降低;中药材商标整体的商标忠诚度因子表现较为稳定,但个别商标出现了极端现象;参评粮油品类商标的商标忠诚度因子逐年下降,且下降幅度较大。

顾问图片
还有“商标购买”的更多问题?,提交信息立即获取解答

相关文章推荐